|
|
发表于 2006-12-28 11:57:00
|
显示全部楼层
“单叁”是什么东西?该是“丹参”吧。
【药 名】:丹参
【拼 音】:DANSHEN
【英文名】:Danshen Root
【来 源】: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。
【功 效】:活血祛瘀,安神宁心,排脓,止痛。
【主 治】:治心绞痛,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,血崩带下,症瘕,积聚,瘀血腹痛,骨节疼痛,惊悸不眠,恶疮肿毒。
【性味归经】:苦,微温。①《本经》:“味苦,微寒,无毒。”②《吴普本草》:“歧伯:咸。”③李当之《药录》:“大寒。”④《本草经疏》:“味苦,平,微温。”
入心、肝经。①《纲目》:“手少阴、厥阴血分药。”②《本草经疏》:“入手足少阴、足厥阴经。”③《本草正》:“心、脾、肝、肾血分之药。”
【用法用量】: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熬膏涂,或煎水熏洗。
【用药忌宜】:无瘀血者慎服。《本草经疏》:“妊娠无故勿服。
【药物配伍】: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畏咸水,反藜芦。””③《本草备要》:“忌醋。”④《本经逢原》:“大便不实者忌之。”配旱莲草,和营理血;配檀香,活血行气;配瓜蒌,清热散结。
【别 名】:赤参、木羊乳(《吴普本草》)、遂马(陶弘景)、山参(《日华子本草》)、紫丹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、红根(《中国药植志》)、紫党参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、山红萝卜(《浙江中药手册》)、活血根、靠山红、红参(《江苏植药志》)、烧酒壶根、野苏子根、山苏子根(《东北药植志》)、大红袍(《河北药材》)、蜜罐头、血参根、朵朵花根(《山东中药》)、蜂糖罐(《陕西中药志》)。又名:郄蝉草(《本经》)、奔马草(《四声本草》)、长鼠尾草
【处方名】:丹参、赤参、紫丹参、血丹参、炒丹参、酒丹参、醋丹参、丹参炭、鳖血丹参等
处方中写丹参、赤参、紫丹参均指生丹参,为原药润透切片入药者。
炒丹参为丹参片用文火炒至深黄色,略见焦斑,取出摊晾,而后入药者。
酒丹参又名酒炒丹参。为丹参片用黄酒淋洒,闷透,文火微炒入药者。增强活血之功。
醋丹参又名醋炒丹参。为丹参片用米醋淋洒,微闷,文火微炒入药者。增强止痛之功。
丹参炭为丹参片用武火炒至焦黑,存性,清水灭尽火星,取出晾干,然后入药者。偏于止血。
鳖血丹参又名鳖血拌丹参。为丹参片用适量鳖血拌匀,晾干后入药者。偏于养血。
【商品名】:丹参,以根条粗壮、干燥、色紫红、无芦头及须根者为佳。
【动植物资源分布】:分布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广西等地。药材主产安徽、山西、河北、四川、江苏等地。此外,湖北、甘肃、辽宁、陕西、山东、浙江、河南、江西等地亦产。
【药材的采收与储藏】: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,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。将根挖出,除去泥土、根须,晒干。
【拉丁名】:药材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原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.
【炮制方法】:拣净杂质,除去根茎,洗净,捞出,润透后切片,晾干。炒丹参:取丹参片放入锅内,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,取出,放凉。《品汇精要》:“去芦,锉碎用。”
【考 证】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;①《纲目》:“丹参,处处山中有之。一枝五叶,叶如野苏而尖,青色,皱毛。小花成穗如蛾形,中有细子,其根皮丹而肉紫。”②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:“本省有一种白花丹参,形态与丹参极相似,仅花为白色。白花丹参的根,可治痛经、月经不调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。”
【生药材鉴定】:干燥根茎顶部常有茎基残余,根茎上生1至多数细长的根。根略呈长圆柱形,微弯曲,有时分支,其上生多数细须根,根长约10~25厘米,直径约0.8~1.5厘米,支根长约5~ 8厘米,直径约2~5毫米,表面棕红色至砖红色,粗糙,具不规则的纵皱或栓皮,多呈鳞片状剥落。质坚脆,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带角质或纤维性,皮部色较深,呈紫黑色或砖红色,木部维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,放射状排列。气弱,味甘微苦。以条粗、内紫黑色,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。此外,尚有下列几种植物的根,有些地区亦作丹参使用:①甘肃丹参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.根呈圆锥形。叶多基生或生于茎的下部,小叶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基部心形或戟形。使用于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云南、西藏。②褐毛丹参 S. Przewalskii Maxim. Var. Mandarinorum(Diels)Stib.叶背面密生褐色柔毛。使用于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云南。③滇丹参 S. Yunnanensis C. H. Wight 根肉质,肥厚,纺锤形,数个簇生。叶根生,单叶或羽状复叶,单叶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基部微心形,两面多皱纹及微柔毛,边缘有圆齿;羽状复叶有小叶3~5。轮伞花序有花4~6,于茎顶排成疏生的总状花序;花冠青紫色。使用于云南地区。显微鉴定:根横切面: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,大多含橙色或淡紫棕色物;有时可见落皮层。皮层窄。韧皮部宽广,筛管明显,颓废筛管呈横条状。形成层成环。木质部射线甚宽;导管束作2-3歧状径向排列,近中心导管较少,向外渐多,常单个或2-12个径径向或切向相接,后者与木薄壁组织间隔排成层状;木纤维发达,多分布于导管周围。少数根的皮层及韧皮部有厚壁组织(纤维或石细胞);栽培品(四川)皮层和韧皮部一般无纤维或石细胞,导管束多,导管稀疏,木纤维少。粉末:红综色。①石细胞类圆形、类三角形、类梭形、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,也有延长呈纤维状,边缘不平整,直径14-70μm,长至257μm,壁厚5-20μm,纹孔稀疏,孔沟细短或粗长,有的具分枝,层纹少数可见,有的胞腔内含黄棕色物。②韧皮纤维梭形,长60-170μm, 直径7-27μm,壁厚3-12μm,孔沟明显,有的可见层纹及纹孔。③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 直径11-60μm。④木纤维主为纤维管胞,长梭形,末端斜尖或钝圆,有的具小突起,直径12- 27μm,壁厚2-5μm,具缘纹孔点状,纹孔口斜裂缝状或十字形,孔沟稀疏,局部较密。另有木栓细胞等。
【中药化学成分】:根含呋喃并菲醌类色素丹参酮 Ⅰ(TanshinoneⅠ)、丹参酮ⅡA(Tanshinone ⅡA)、丹参酮ⅡB(TanshinoneⅡB)、隐丹参酮(Cryptotanshinone)、异丹参酮Ⅰ(Isotanshinone Ⅰ)、异丹参酮 Ⅱ(Isotanshinone Ⅱ)、异隐丹参酮(Isocryptotanshinone)、丹参新酮(Miltirone)。另分离出丹参醇 Ⅰ(Tanshinol Ⅰ,C19 H24 O3,熔点129℃)和丹参醇Ⅱ (Tanshinol Ⅱ)。此外尚含维生素E,效用和麦芽相当。根主含二萜醌类色素,丹参酮 (tan-shinone)Ⅰ,ⅡA,ⅡB,隐丹参酮(cryptotanshinone),异丹参酮(isotanshinones)Ⅰ, Ⅱ,异隐丹参酮(isocryp-totanshinone),丹参新酮(miltirone),丹参酸甲酯(methyl tanshinonate),羟基丹参酮ⅡA(hydroxytan-shinone ⅡA),二氢丹参酮Ⅰ (dihydrotanshinone Ⅰ),丹参新醌甲、乙、丙,次甲丹参醌(methylene-tanshinquinoe)和鼠尾草酚(salviol)。另报道含铁锈醇(ferruginol)、△1-丹参新酮(△1- dehydromiltirone)、△1-丹参酮ⅡA(△1-dehydrotanshinoneⅡA)、丹参新醌丁 (danshenxinkun D)和1,2-二氢丹参醌等。除二萜醌类化物,尚含原儿茶醛(protocate-chuic aldehyde)、β-谷甾醇和D(+)β-(3,4- 二羟基苯基)乳酸(即丹参素,丹参酸甲),以及缩羧酸化合物(salvianolic acids)A,E等。
【中药化学鉴定】:薄层层析:取本品粉末1g置试管中,加乙醚5ml,振摇,放置1h,滤过,滤液挥干,加醋酸乙酯1ml溶解,作为供试液。另取丹参酮ⅡA对照品,加醋酸乙酯溶解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用硅胶G薄层板,各点样5μl,以苯-醋酸乙酯(19:1)为展开剂,展后取出晾干,自然光下观察,可见供试液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,显相同的暗红色斑点。 |
|
|